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创业项目中对于种子用户的思考和经验做法,正如大多数运营方法论一样,它并没有那么困难,关键在于用心和坚持(尤其是用心)。
半年多没有在平台发布文章了,最近半年都在折腾一些缺乏明显方向指向性的创业项目,难度不小。
说到创业,产品的初期冷启动自然少不了种子用户。在过去的半年,我对于种子用户有了全新的理解,也积累了一些找种子用户和运营他们的方法论。
本文主要基于过去半年多的经验,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 为什么要有种子用户?
- 谁才算是种子用户?
- 如何用工程的方法去找到种子用户?
- 如何去运营他们?
- 种子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获得同理心,帮助迭代。
在创新领域,随着创业赛道的越发细分,老板(主要决策者)和产品设计者已经没法仅仅基于自己的体感拍脑袋去获取产品迭代的思路了,必须获取用户的同理心。
而在成熟业务领域,很多业务(如电商、手机操作系统等)已经到了一个拼刺刀的阶段,一点点的用户体验优化就会拉开巨大的差距,所以必须从用户的使用细节优化操作和交互。
种子用户是团队的一个延伸,是产品经理触觉的一个延伸。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对产品充满感情的种子用户,会成为产品经理新洞察的主要灵感来源。
二、谁才算种子用户我们在获取种子用户时,我把团队中的负责捞取种子用户的运营妹纸成为“闻味官”。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种子用户的,我认为种子用户应该具有某种性格特点和与产品的基础用户画像(或者是我们想要服务的人群)相符。
而这个“闻味”的过程,就是要有触觉去区分一个人是否适合成为我们的种子用户。
我们认为热情、外向的人是更加适合成为种子用户的,他们更愿意分享观点,而且这些人普遍更乐于把想法说出来。
一言蔽之,我们需要用户的属性和产品属性是匹配的。
静态属性是最为基本的属性,主要是年龄、性别、所在地、婚姻状况、收入等这种,代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的。如果不是为了发掘新市场,去找那些与目标用户年龄群、性别差距甚远的人作为种子用户是没有意义的。
动态属性则也是一种区分人群的方式,只是这种区分方式比较软性。如最近看过某个电影的人、喜欢《小时代》、爱打篮球的。
坊间传言,钉钉在初创的时候一个一个走访企业去与企业共创产品,解决企业管理上的一个一个痛点。
过去这点是重要的,但是现在对于多数产品又是难以做到甚至不需要的。因为大多数产品现在已经不能解决用户的刚需了,厉害如抖音的产品一下子你也说不出他到底解决了什么刚需。
我认为这个取决于我们所要设计的产品,是B端产品还是C端产品。
B端产品的需求更加明显(如钉钉),在这点上更为重要。若是泛娱乐的C端产品,这个匹配度就未必是一个种子用户的筛选标准了。
三、如何用工程的方法找到种子用户先不提头条系和腾讯系的流量导入打法,这种打法基本上所有创业团队都是没卵用的(甚至是百度、阿里、陌陌这些大厂的团队也是弄不了的)。
这里提供我的两种实践思路,一种是大范围捕捞,然后进行精细的筛选;另一种是逐个挑选,逐个跪求或勾引,进行精细化的运营。
通过一些活动在用户的集散地进行用户获取,如给少量费用在大学自媒体里面发布招募种子用户的英雄帖、在学校里面组织一些有偿线上活动。
把一群人引入到一个大社群里面,然后通过反复的交流和日常运营,一个月后剩下的那些不退群的还能陪我们玩儿的,那基本上就是合适的种子用户了。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种子用户有明显聚集性质的产品,如现在要做一款基于大学生的产品,那大学生这个静态属性明显是聚集的。
假如我们现在要做一款年轻人的图片社区,那这个种子用户的界定就没有上述提到的“大学生”这么精准了。
现在需要使用工程化的思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