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进入职场打拼几年,早已不再是曾经青涩的菜鸟,工作起来轻车熟路,一切看似稳定而平顺。
然而对于如今的年轻职场人,职场瓶颈来的似乎比以往更早一些:工作开始变得重复,自己随时可以被新人替代,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工作的激情正在渐渐减退。
在“全民创业”的年代,整天被媒体上“融资千万”、“估值上亿”、“30岁实现财务自由”的新闻轰炸,你的内心是否也开始蠢蠢欲动?在大公司和体制内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是否适合跳去创业公司做管理者,并承担更大的职责?
作为一个曾就职于外企和事业单位却最终选择了创业的人,我的答案很明确:适合!
如果你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过去的工作经历不该是阻止你创业的枷锁,恰恰是让你在创业公司担任要职的养料和资本。
我想,我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
1
1
1
大公司给创业带来的
是职业素养和战略眼光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试图开拓中国市场的外企参与并购中国的天然气企业的流程。
公司拥有宏伟的中国业务战略,和从国内的顶尖高校招聘的管培生,对中国员工也非常慷慨和诚恳。
在这里,我接受了系统的培训,拿着优厚的待遇,与一群顶尖的人才共事。
所以,这份工作让我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感受到了飞速的成长。
一方面,系统的培训和诸多的项目经历让我学会了很多“硬技能”,比如如何做出漂亮而又精炼的文档与ppt,如何用5分钟做出一场思路清晰的演讲,如何最规范有效地进行团队间和跨部门的沟通与交流。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尽快帮助公司开拓中国业务的目标,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对于一个只学过技术的工科生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在无数次与咨询公司打交道之后,我渐渐学会了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具体的项目建立分析框架并游说同事。
但在飞速的成长之后,迎来的却是停滞和迷茫。
我渐渐感到,在规范的流程和优厚的待遇背后,大企业总是试图把你训练成一个中规中矩的螺丝钉,以提升组织的效率,降低用人的风险。
于是很快我就遇到了瓶颈,我发现,即便我十分努力,也很难做到不可替代,我只是一个庞大流程中微小的一环,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所以,处在瓶颈期的我开始求变,产生了离职的念头。
但我至今仍坚信,即便你想要创业,大公司作为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也并不冲突,因为这里是学习基础的职场技能和培养你战略眼光的最好场所。
而据我的观察,没有带好一个项目的能力和战略思考的眼光的创业者大多都走不远。
1
2
1
体制内给创业带来的
是人脉和洞察
产生离职的念头后,我决定寻找一个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性的产业,并进入这个领域的核心部门工作。
后来我有幸进入了某部委刚刚成立的事业单位,与一个刚刚海归,有志报国的领导共事。
听起来十分热血,但故事并没有那么美好,因为我发现,体制内纷繁的制度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让我很难有施展的空间。
我试图改变。
例如,我曾负责某类项目批文的出具,但是每次要处理上百个政府批文,大家习惯的操作是一个文件一个文件的打开,输入,然后保存关闭,打印,不加班完不成。